謁岳麓書院

岳麓書院,一座文脈不絕的“千年學府”,靠麓山,依湘水,院以山而名,山因院而盛。

走進岳麓書院,心存景仰與敬畏。午間的時光安靜且緩慢,沒有熙攘游客的書院恢復了本來的質樸和寧靜。書院以慣有的方式靜臥在一片茂林之中,每一座建筑,每一處景觀,都無聲地講述著自己的故事,靜靜地彰顯著歷史的深邃和清雅的士大夫之風,默默見證著這座文化長宮的光輝歷程和精神內涵。

進入前門,拾階而上,便是赫曦臺。850多年前的那個秋天,朱熹造訪已有191年的岳麓書院,張栻欣然接待。兩位理學大師論學過招,三日夜而不能合,慕名來聽者絡繹不絕,一時輿馬之眾,飲池水立涸。后張栻筑臺,朱熹題額“赫曦臺”?!胺褐坶L沙渚,振策湘山岑”, 在殷慧教授娓娓敘述中,我們依稀看見大師晨登麓山,夜渡湘江。那場千年的盛況撥開歷史的煙云涌到我們的眼前。

“惟楚有材,于斯為盛”,這副典出《左傳》和《論語·泰伯》的對聯應該是書院名氣最大的一副??v觀其一千多年的歷史,可謂人才輩出,群星璀璨。這里集中了朱熹、張栻、王陽明等一批思想家;匯聚了“湖湘學派”代表人彭龜年,著名哲學家思想家王夫之、魏源;走出了曾國藩、左宗棠、劉坤一為主體的“中興將相”;還有“維新變法派”譚嗣同、梁啟超、唐才常、黃遵憲,“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”蔡鍔、陳天華、程潛等等,哪一個不是聲名遠播、青史流芳?難怪余秋雨發出如此感慨:“你看整整一個清代,那些需要費腦子的事情,不就被這個山間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?”

“納于大麓,藏之名山?!倍T的對聯告訴我們書院是被浩瀚青翠的山林所掩映,藏于鐘靈毓秀的南岳峰尾,此等修身養性的好去處,培養出燦若星辰的文化名人、士子學者也就不足為奇了。岳麓書院的人才之盛,有如漢代槐市之盛,背面的牌匾 “瀟湘槐市”就是很好的印證。

講堂位于書院中心位置,又稱“忠孝廉節”堂,莊嚴而又穩重。抬頭所見檐前“實事求是”牌匾,為民國初期湖南工專校長賓步程所撰。青年毛澤東寓居半學齋時,深受其影響,在后來的革命實踐中,他豐富和發展了其內涵,使“實事求是”成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。

“學達性天”“道南正脈”兩匾分別由康熙、乾隆二帝御賜,意在勉勵學子張揚理學,加強自身修養,尋求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。如果前者展示的是康熙的哲學思維觀念,那么,乾隆的真心評價,則奠定了千年書院的理學地位。將儒學與道學都看成中華大文化的一部分,開明的天子有此等開放、融合的思想,康乾盛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必然了。

大成殿為書院祭孔之所,那年秋季,我有幸參加了首屆“全球華人中華經典誦讀日”活動,那莊嚴肅穆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。從那天起,岳麓書院恢復了中斷百年的祭祀先圣儀式。

立于書院,環顧四周,心中的喜歡不再簡單的因為對歷史的敬畏,而是有了對書院精神的深刻感知,岳麓山將山脈傳承,書院卻是將精神傳承。它是一座建筑,同時,它更多的是建在人們心里的一種自由的學術風尚,一種“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”的士大夫情懷。

千年歲月守候的這座書院,似一叢翠竹在空谷中傲然挺立,蔥翠而寧靜。

步出岳麓書院,我們記住了一串串士子學者的名字,記住了湖湘文化的精髓,書院卻始終安靜地躺在麓山懷里,將它的精神物化成一匾一聯、一磚一瓦、一土一塵……

責編:喬文俊